?
A+ A-

米糕、松柏與聚寶盆

來源:新民晚報   發(fā)布時間:2023-02-01 14:50:33

  (徐聞見)江山的年,是從米糕的香味開始的。

  每年農(nóng)歷十二月十五后,漫步老家,望著家家戶戶柴火灶裊裊的青煙,深吸一口,就能聞到一種清新淳厚的香味,那是農(nóng)婦們開始忙著做江山米糕了。把三成糯米、七成秈米浸水蒸曬后翻炒,加入紅糖或芝麻研磨成粉,然后放到鋪有麥稈墊的米糕甑中,蒸熟后,在溫?zé)釙r切片,孩子們最愛的年味就誕生了。米糕的口感和江山人的性格一樣,偏硬,吃起來有點像壓縮餅干,耐儲存,常常是農(nóng)民下田的干糧,傳說曾作為軍糧,供應(yīng)江南部隊救駕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。

  在物資匱乏的時代,米糕是過年才有的美味,可只有做好米糕的那一天,對孩子們來說才是過年。切好的米糕方方正正,被長輩“藏”起來留著過年待客,剩下的邊角則全部留給孩子們吃個快活。這天之后,想要再吃到香甜的米糕,就需要孩子們“各顯神通”了。有些孩子會把當(dāng)天沒吃完的米糕邊角料藏在口袋里,往往還沒藏住,就被其他兄弟姐妹“瓜分”。奶奶剛嫁到爺爺家時,才十八歲,公公讓奶奶掌管米糕柜的鑰匙,奶奶說,那鑰匙沒捂熱一天,就還給了公公。因為還沒等奶奶把米糕從甕里取出來待客,三四雙小手就紛紛抓在甕沿,甕蓋都蓋不上,那是爺爺年少的四五個兄弟姐妹,不知什么時候圍攏過來,盯著她嚷著要吃米糕,奶奶年紀(jì)小,兇不起來,不知不覺就將米糕分完了。

  當(dāng)然,有一部分米糕是一定要留下來的,那是用來“拜太公”的貢品。每年正月初一,農(nóng)婦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米放進滿鍋的水里煮,待米半熟的時候“壓飯”。“壓飯”也是“拜太公”必不可少的貢品,把米飯盛在碗里,順著碗沿將米飯壘成高高尖尖的圓錐形“寶塔”,寓意“萬萬年”(江山方言中,“飯”與“萬”同音),再在塔尖插入一根松柏,寓意“清清節(jié)節(jié)”,最后在雪白的塔身上粘上一張紅紙剪出的“聚寶盆”,寓意“財糧豐厚”。“拜太公”的時候,貢桌上左右兩座“寶塔”,中間擺放疊成金字塔狀的米糕,寓意“一年更比一年高”,再擺上整刀的豬肉和一些豆芽、青菜、豆腐等飯菜(如今,飯菜以擺放水果和喜糖替代),就可以正式開始“迎太公”了。“太公”用以指代“祖先”,“太公畫”上往往畫著一位長胡子飄逸的白發(fā)老人,代表祖先的淵源與后代的綿延。眾人將“太公畫”請在家中正廳的墻面上,由家中主事的男性長輩點燃一對蠟燭,率先燒香祭拜,這是將祖先迎接到家中過年的意思。待正月初三后,全家又會進行一次祭拜,再將“太公畫”順著卷軸小心翼翼地包裹起來,把祭拜的香插到門外,這便是“送太公”。如此一迎一送,“太公”就會保佑全家一年順?biāo)欤f事順意。

  不知從何時開始,我家過年“拜太公”的習(xí)俗已經(jīng)不再延續(xù),只留下年三十拜“土地神”謝年的習(xí)慣。奶奶不再自己做米糕,而是到商場里買現(xiàn)成的,江山米糕制作技藝則成為衢州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江山米糕也不再只有簡單的口味,多了高粱米糕、花生米糕、黃荊子米糕等新品種。只有用米飯壘成的聚寶盆,頂著不懼霜雪的松柏,默默挺立著,以“萬年清風(fēng)亮節(jié)”的姿態(tài),見證著貢桌上的變遷。

責(zé)任編輯:邢敏

數(shù)字報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