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廣府食“生菜”
來源:羊城晚報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2-15 14:53:25
生菜,是珠三角一帶人們喜歡食用的菜蔬,有許多與之相關的獨特民俗。
生菜是萵苣的一種,即葉用萵苣,“粵人以其菜可生食,爰以名之”。民國時期出版的《佛山忠義鄉(xiāng)志》專門作了考證:“萵苣,據(jù)《吳志》云:俗名生菜,可生食。然考之《圖書集成》,生菜有三種,狀均與俗稱生菜迥異。”事實上,生菜是菊科一兩年生菜草本植物萵苣的一個變種。萵苣又叫千金菜,原產(chǎn)阿富汗,一說原產(chǎn)地中海沿岸。據(jù)宋代陶谷《清異錄》記載:“高國使者來漢,隋人求得菜種,酬之甚厚,因名千金菜,今萵筍也。”明代李時珍說:“萵菜自咼國來,故名。”萵苣傳入我國后,有的演變成了莖用直筒萵苣,有的演變成了只食葉而無粗大之莖的葉用萵苣,二者不可混同,因此“生菜本名萵苣”的說法,“實是外省人之誤會,廣東的生菜類似萵苣葉,但與萵苣不同,食萵苣主要食塊莖,葉略苦;食生菜主要食葉,葉無苦味,莖塊小而不能食”。
生菜因葉薄質(zhì)柔纖維較少,也適于生吃,常用于粵菜小食和肴饌中?!俄樀驴h志》卷一介紹:“生菜葉脆有香,可生食,鄉(xiāng)人裹什錦飯啖之,曰‘生菜包’。”“食生菜”作為立春習俗,唐代就已形成,宋元時期便很盛行了。唐代白居易在《六年立春日人日作》寫道:“二日立春人七日,盤蔬餅餌逐時新。”元代陶宗儀所收無名氏的《四時寶鏡》“食生菜”條曰:“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。唐立春日,春餅、生菜,號春盤。”春盤通常叫“五辛盤”,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,用蔥、蒜、椒、姜、芥調(diào)和而成,作為就餐的調(diào)味品,食用五辛盤,可以解困、通氣。經(jīng)過不斷地演變,這種民俗活動目前只在廣州、佛山等地被較為完整地傳承了下來。如《廣州府志》記載“迎春日……啖生菜、春餅,以迎生氣。”但是,生菜逐漸與立春日脫離了關系,發(fā)展成為一種常用民俗菜肴。
生菜因其諧音而產(chǎn)生了兩個方面的寓意:一是取生育之意?!肚灏揞愨n·迷信類》說:“廣東婦女之艱嗣續(xù)者,往往于夜中竊人家萵苣食之,云能生子。蓋粵人呼萵苣為生菜也。”一是取生財之意。“粵人以其菜可生食,受以生菜名之,臘尾年頭,人家餞送禮物者必以生菜為勝意,蓋取生生不息也。”生菜取生育之意,并與廣府人喜歡吃生菜包的飲食習慣相結合,在廣府地區(qū)還形成了一個求子節(jié)俗——生菜會:“郊野各鄉(xiāng)村都得舉行。大家都在郊外席地大吃生菜,非常熱鬧。唱八音,演戲的亦有。據(jù)說,這樣做了,年成必好,故盛裝的男女也紛紛去參加。”吃生菜包,取其“包生”之意。
生菜包以鮮嫩的生菜葉為包皮,包餡主要是肉、韭菜,還有蝦米、粉絲、慈姑等,以酸醋醬油等為佐料。每種材料幾乎都含有寓意。生菜寓生財,生生猛猛;蜆肉表示顯貴發(fā)達,蜆肥年豐,俗稱發(fā)財大蜆;韭菜取其韭與久諧音,表示長長久久;酸菜代表百子千孫,酸菜炒蜆肉,代表子孫顯達;慈姑代表生個大肥仔;慈姑煮豬肉,亦寓意生個肥仔;粉絲象征長壽,粉絲蝦米,寓意長命富貴。吃生菜包希冀人財兩旺、長久發(fā)達。裹生菜包寓意生財,可以圓生財?shù)脑竿?,吃得愈多,生財愈多。于是大家在觀音廟前廣場或田野上席地而坐,飽餐為快,以求添丁發(fā)財。大食生菜,除在語言上借其諧音寓意生財之外,亦與分食圣物,以求神佑這一心理有關。由此,有學者將生菜會列為求育巫術之一種。
生菜因諧“生財”之音,因而成了一道寓意求財?shù)膹V東吉祥菜。在南海、順德一帶,農(nóng)歷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送灶,必用生菜、蔥和活鯉魚,取“生財”“松融”“鯉魚郁郁(輕輕游動),金銀滿屋”之意。歲末炸煎堆、油角后,原鑊(鍋)必用以滾生菜湯,以強化“煎堆碌碌(滾動),金銀滿屋”的吉祥效果。在珠江三角洲,家家戶戶在大年除夕,將生菜、慈姑、芥藍、芹菜、蔥、蒜、韭菜放在廚房,取其添丁生財,戒懶勤奮、聰明會算之意。大年初一清早拜神,齋菜中央必豎放一個生菜膽,配以發(fā)菜和蠔豉,取“生財”“發(fā)財好市”之意。大年初二開年,擺豐盛家宴,席上發(fā)菜、蜆肉、生菜、鯉魚必不可少,取其發(fā)財大顯(“蜆”諧音“顯”)、生財利余之意。在南海,大年初四,外嫁女回娘家拜年,返夫家時,用生財一兩棵,用紅紙壓面帶回。此外,廣府地區(qū)舞獅、扒龍船采青是在一系列表演之后,獵取懸掛高處或置于盆中的青菜和利市。這個青菜,基本上都是生菜,寓意生財、生猛。佛山風俗,長輩生日,早上煲生菜粥,祝愿長輩生生猛猛,青春常駐。佛山人稱生菜為“勝意菜”,取其“勝意”“生財”的好意頭。生菜是“行通濟”的一種吉祥物,佛山人在“行通濟”的時候都喜歡到通濟橋的生菜攤檔買棵生菜,菜上蓋上一小張紅紙,再用幼草繩綁扎挽回家中,寓意引財歸家。因此,“行通濟”必須把生菜帶回家,意味著“引財歸家”。父老相傳,“行通濟”時,生菜包切不可扔掉,因為“財”得拿回家里,不能在半路就把它丟掉,否則就會人財兩失。
除了生菜會外,廣府地區(qū)過去還曾留有一種名為“偷青”的習俗,實際上是生菜的民俗意象與“偷”作為儀式的混合,其目的在于祈子。《清稗類鈔·迷信類》說:“廣州元夕,婦女偷摘人家蔬菜,謂可宜男,名曰采青?;h曾曉山照有詩云:‘籬頭雨歇濕游塵,弱柳緋桃解媚人。最愛蔬中冬芥好,年年生子及青春。’”佛山“行通濟”民俗中出現(xiàn)了“買生菜”習俗,實質(zhì)上是“偷青”和“采青”習俗的一種變形。一方面,明清以來佛山已有南海漁村發(fā)展成為嶺南工商巨鎮(zhèn),大量農(nóng)田變?yōu)殇亝^(qū),許多地方已經(jīng)無生菜可“采”,只能是“買”了;另一方面,由于社會的高度商業(yè)化,即使有生菜也需要買,而不是無償?shù)牟苫蛘咄盗??!秴怯讶绠媽殹返谒膬浴讹L俗圖說》“采青受挫”記載,在蔬菜不值錢的時候,“雖老圃見之,亦不之禁,惟索取利市錢。”可是“菜值較昂”的時候,則有人專門阻止偷青了,這顯示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對習俗的影響。(陳恩維)
責任編輯:邢敏